农业科学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讲述·弘(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0年来,张福锁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项。 本报记者 常 钦
30年来,张福锁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项。
本报记者 常 钦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见图②,右,杨鹏摄)的确是这句话的践行者。怀揣对土地的热爱,唐华俊在农业土地资源领域一干就是40年。他开拓了农作物空间格局研究新领域,主持建立了全国首个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从2002年至今依然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因就是一个个关键的积木块。李家洋团队从微观世界中,寻找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基因。“我们发现了与水稻的分蘖角度、秸秆粗细等重要性状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将其导入水稻主栽品种中,就能重塑水稻株型性状,培育出株高适中、穗大粒多的新品种。”李家洋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创建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
让稻香飘满广袤田野,是水稻育种家的梦想。为了培育出高产优质品种,李家洋一直在努力!
他决心靠双手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曾因贫困几次辍学,但信念支撑着唐华俊一路坚持。1978年,他考入西南农学院,“从家里背着一床破被去学校报到”。
此后的岁月,李家洋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建筑工人。但日子再苦,他始终没有忘记心中的理想,“白天抬水泥,晚上挑灯看书。”李家洋回忆说。
文章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网址: http://www.gznykxbjb.cn/zonghexinwen/2022/083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