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讲述·弘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09年,张福锁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同事们在河北曲周县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2009年至今,张福锁带领团队师生每年200多天扎根农村,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
2009年,张福锁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同事们在河北曲周县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2009年至今,张福锁带领团队师生每年200多天扎根农村,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科技人员与农民一起搞创新,直接把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为作物高产高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个新品种从实验室来到田野
1982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从承担课题的子任务到独立完成方案设计、任务实施、成果总结等,唐华俊很快成为业务骨干。
“求学路上,我也有机会转入其它领域,但我还是坚持做植物研究。”李家洋说,“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植物研究对我而言更有吸引力、更有价值。”
探索之路并不平坦。数据不理想,结果不满意,时常有之。等到好不容易有了结论,却发现同行已抢先一步发表。看着同行精心撰写的论文,大家伙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咬牙坚持,从头再来,努力走得更快些。”一次次挫折反而激发了李家洋的斗志……
磨刀不误砍柴工。唐华俊组织国内10多家单位协同开展持续攻关,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突破多源遥感作物信息获取、农作物和农田环境参数遥感反演等关键技术,创建了国内首个适用于全国及区域尺度的国家级农作物遥感监测工程化运行系统。系统为农业主管部门和各地及时掌握农作物生产情况、调整产业结构提供重要支撑。
“我从小家庭贫困,缺衣少粮的日子历历在目。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家乡的乡亲们能吃上饱饭。”唐华俊回忆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几十年如一日培育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唐华俊说,国内农业遥感起步较晚,从立项找经费到购置仪器调设备,再到带队伍做研究等,“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希望”。
出生于陕西凤翔的张福锁经常这样说:“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农民。我生长在农村,干过农活,对农民的辛苦有着真切体会,对农业一直怀有这样的情结:到农村去、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心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拟南芥是双子叶植物,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虽说两者基础原理相通,但具体到遗传发育上,天差地别。”李家洋说,团队致力于水稻分子品种设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众多原创性成果。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张福锁始终心系国家,心系农业,心系农民。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李家洋先后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带领研究团队在稻米品质形成机理、水稻分子育种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先后4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浙江富阳的稻田里,卷着裤腿弯着腰,查看禾苗长势,汗水浸透衬衫;在海南南繁基地,顶着烈日炙烤,悉心观察水稻穗数……从试验田到实验室,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见图①,中,中国科学院供图)几十年如一日,躬耕田野,只为育出一粒粒好种子。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入田间,生根发芽,造福农民。
青纱帐里,玉米行行挺拔;汪汪水田,晚稻株株青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增长1.0%。这离不开广大农业科学家的持续努力。长期以来,广大农业科学家围绕农业农村发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亿万农民家,为实现农业稳产增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本版推出特别策划,为您讲述三位农业科学家的故事。
创建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学科,突破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落地。张福锁带领团队创新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协同研究方法,系统揭示了我国化肥的增产和环境效应,为养分管理由单一增产目标向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多目标协同转型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编 者
一个个新品种从实验室来到田野,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李家洋团队培育的“嘉优中科1号”连续多年万亩示范平均产量比普通品种增产20%以上,适合机械化或直播等栽培方式。
“经过努力,一大批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唐华俊说,山东冬小麦监测结果用于指导该省冬小麦种植补贴,广西监测结果应用于指导灾损补偿发放……遥感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31个省份。2012年,“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章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网址: http://www.gznykxbjb.cn/zonghexinwen/2022/083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