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讲述·弘(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回国后,张福锁把一句“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就”的座右铭贴在办公桌旁,一头扎进了科研……张福锁带领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科
回国后,张福锁把一句“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就”的座右铭贴在办公桌旁,一头扎进了科研……张福锁带领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发现。张福锁团队先后发现小麦缺锌分泌的植物铁载体类根分泌物,改变了国际植物营养界过去公认的“缺铁专一性反应机理”的观点;证明了铁载体化合物对根际微量元素活化能力的非专一性;在国际上首次阐释了花生和玉米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状况的现象和机理,并把这一成果运用于我国传统的间套作生产体系中……
1977年,李家洋成为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中的一员,来到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后来到美国留学,他一直聚焦分子遗传学研究,以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如今,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科技给农业现代化插上了翅膀,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唐华俊敏锐捕捉到了新课题:“数据成了新农资,科技成了新农具,智慧农业前景大好。”
那时,导师希望唐华俊留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对此,唐华俊说:“没什么好犹豫的,作为农民的儿子,我要为中国的农民做事、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事,这个想法从来都没有变过。”唐华俊毅然选择回国。
唐华俊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市的一个贫困山村,当地耕地少。“当时家里孩子多、收入少,吃饭穿衣都是大问题;10岁前几乎都是光着脚,榆树皮和米糠混合成饼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唐华俊说。
科研过程中,李家洋寻找着最佳方案。“‘分子设计育种'较之于传统育种,更加高效精准。”李家洋娓娓道来,团队首创全新基因分型算法,构建出高密度水稻单倍体型图谱,率先提出并建立高效精准的分子设计育种体系,为解决水稻产量与品质互相制约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
防灾减灾也是农业“天眼”的重要功能。及时、准确获取多尺度的农业旱涝灾害信息是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防灾减灾就是增产增收,农业科研义不容辞。”为了攻克难题,唐华俊带领团队开展系统研究,突破旱涝灾害信息快速获取、灾情动态解析、灾损定量评估等技术瓶颈,研发出精度高、尺度大、周期短的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已经在15个省份落地应用。2014年,“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今年2月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以来,张福锁已经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工作生活130多天。
科学报国一直是张福锁的努力方向。如今,由他牵头创立的“科技小院”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回国后,唐华俊一直从事农业土地资源遥感研究,围绕土地适应性评价、耕地承载力评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等开展科研工作。“咱就是土地体检员,时刻关注着土地健康。”唐华俊介绍,遥感技术除了监测土地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态势,还要监测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状况。
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在过去10年里,张福锁团队以“科教专家网络、政府推广网络、校企合作网络”为平台,组织1152名研究人员、6.5万名农业推广人员对接452个县2090万农民参与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累计推广3770万公顷土地,减少氮肥用量120万吨。
当好土地体检员为智慧农业赋能
一把“金钥匙”打开一片新天地。“比如,水稻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是衡量水稻好不好吃的指标,我们通过基因关联研究,确定了多个水稻淀粉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李家洋说。
刚起步时,唐华俊和同事们陷入了国内农业遥感信息源稀缺的困境。那时,农业领域没有卫星数据接收站,遥感数据难以获取。“必须为农业生产装上‘天眼'!”唐华俊多方努力,牵头建立了农业领域国内首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
对李家洋来说,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源自内心深处的“三农”情结。
在30多年的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张福锁始终坚持在一线从事植物营养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突破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同难题,创建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从矮秆水稻品种选育推广到杂交水稻技术突破,我国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如今,告别了“吃不饱”的旧烦恼,又遇上了“吃得好”的新需求,李家洋继续向水稻育种的新高峰攀登……
面对新课题,唐华俊坚守在科研一线。“我有个心愿——让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技术为智慧农业赋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更多乡亲种地有赚头。”
文章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网址: http://www.gznykxbjb.cn/zonghexinwen/2022/083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