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亲戚在世吗(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朱文用兵立于战略之上,可谓智谋无双。 到了正十五年,朱文正首次崭露头角,表明他有很好的军事才能和作战战略。 其间,与叔父朱元璋一同渡江夺取
朱文用兵立于战略之上,可谓智谋无双。 到了正十五年,朱文正首次崭露头角,表明他有很好的军事才能和作战战略。
其间,与叔父朱元璋一同渡江夺取集庆后,朱元璋对外甥朱文正说:“文正啊,你想当什么官? ”我问。
朱文正说:“自己是朱家人,叔叔成就大业之前,为什么不患富贵? 不着急封官,爵先赏私亲,何必伫立,先封其他有功将士?”
朱元璋看到朱文正这样懂事,很高兴。 我对这个义子很满意,更受器重,喜欢上了。
朱文正最举世瞩目的功绩,正二十三年来坚不可摧
守洪都城(今南昌),以少量兵力,力抗陈友谅几十万大军85天的事迹。当时,洪都城内只有兵力几万,陈友谅趁朱元璋率主力北上安丰援救小明王之际,亲率六十万大军到达洪都城,发起猛攻,陈友谅想尽各种办法攻城,朱元璋一时半会赶不回来支援,因此,下令让朱文正死守,朱文正以顽强的意志誓死守住洪都城。最终,朱文正坚持了85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等来朱元璋前来救援,陈友谅方才败退。朱文正一战封神,原本应该有大好前程的,可是他之后的情商表现堪忧,最终葬送了一切。此战后,朱元璋回应天论功行赏,都赏赐了诸将士,但唯独没有赏赐朱文正,朱元璋认为朱文正颇识大体,又是自己的亲侄子,想再历练历练他,然后再封个更高的爵位的。可是,朱文正没能读懂朱元璋的这深层的意思,对于自己得到的赏赐少于他人后,就心怀不满,时常在军中口出不逊,举止失度,并且,还暗中与对敌的陈友谅勾结。元至正二十五年,按察使李饮冰向朱元璋报告朱文正心怀不满,生出异心。朱元璋得知后,颇为恼怒,急匆匆坐船来到朱文正驻地,朱文正仓卒出迎,朱元璋一顿责骂之后,当场就想斩了朱文正,马夫人急忙出面劝阻,“文正虽骄纵,但多有战功。况乃骨肉亲侄,纵有罪,亦当宥之。”言外之意是文正智勇应敌,也立过战功。何况是朱家骨肉至亲,纵使有罪,也应当宽恕。这才让朱元璋打消了处死他的主意。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朱文正被免去官职,安置在桐城。其实,当时朱元璋的地盘分为三部分,应天、浙江、洪都。他自己坐镇应天,控制应天周围地区,让外甥李文忠镇守与张士诚邻近的浙江地区,让侄子朱文正镇守与陈友谅相邻的洪都地区,期望都能成为一方贤王。可见,朱元璋十分信任至亲骨肉。然而,朱文正最终因自己的狂妄,葬送了一切,被安置桐城不久后,朱文正便郁郁而终了,年仅二十九岁。朱文正死的时候,是公元1365年,此时朱元璋还没称帝,因此,并没有见证大明的建立。不过,朱文正有个儿子,小名为铁柱,就是文中要说的朱守谦。对侄孙朱守谦,朱元璋没有冷淡对待,而是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可以说,朱元璋对这个侄孙期望甚高。朱元璋称帝两年后,1370年的第一次大分封之中,朱元璋封10岁的朱守谦为靖江王,而且这个靖江王品级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同为亲王,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靖江王。洪武九年,由于其藩地在桂林,朱守谦要前往桂林就藩。临行前,朱元璋对他千叮万嘱,要他切不可恣意妄为,同时交代随行的文武官员要好好辅佐侄孙,以期他能成长为一方贤王。可惜的是事与愿违,史料记载,朱文正秉性顽劣,就藩伊始便开始肆意妄为,“不谨宪度,狎比小人;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这也让地方民怨四起,书信纷纷。朱元璋得知后,无奈之下,只得将朱守谦召回凤阳老家种田,反思自己。但即便如此朱守谦还是置若罔闻。就这样,朱守谦在凤阳反思长达七年,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生了怜爱之心,毕竟打断骨头连着筋,加上朱守谦安贫乐道,宛若改过自新,于是下令将其重新恢复爵位,改封云南,令他前往云南就藩。
不曾想,这位侄孙本性难改,在云南依旧故态重现,继续为非作歹。
最终,朱元璋死心,将朱守谦再度安置于凤阳老家,但朱守谦在凤阳依旧不改蛮横不法,袭扰乡民,朱元璋在鞭笞一顿后,不得不选择将他幽禁起来。
这一次幽禁,一直持续到1392年,朱守谦去世,终年32岁,对于朱家同宗向来舍得的朱元璋,这一次连个谥号也没有给他。
靖江王一脉,从朱守谦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初期,清朝入关时,清军攻陷桂林,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歅眼见大势已去,又不愿投敌苟活,无奈之下,最终自缢殉国。
文章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网址: http://www.gznykxbjb.cn/zonghexinwen/2022/120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