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单杨:用自有农产品加工技术打(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得益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十年来,我国在农产品食品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有两个指标可以体现: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7%以上,
我在这里也要科普一下,有人可能觉得做了罐头的柑橘,营养好像比不上新鲜柑橘,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做过实验,新鲜柑橘采摘后,长期放到日常环境中,比如一两个月,其维生素C还有其他一些营养物质衰减比较大。而柑橘采摘三四天后制成罐头,营养元素基本上能保持在80%左右。所以,消费者可以吃罐头,既营养又安全,高血糖的人群也可以吃一些代糖罐头。
在农产品领域,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农产品安全有两个重要措施,第一个是“管出来”:农产品食品安全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把一些有问题的环节监管好;另一个是生产加工层面的“产出来”,生产加工方面的主体是企业,也包括生产农产品的农场、种植养殖大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这些主体要负主责。
单杨: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按现在的加工工艺是可以做到减糖的,也有一些代糖产品,不在罐头中添加蔗糖、白糖,也有甜味。柑橘的深加工中,我们在做一种甜味剂产品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Neohesperidin Dihydrochalcone,简称NHDC),它是一种黄酮类产品,通过橙皮苷中的结构修饰而来,有甜味,但基本上不参与人体代谢,不产生热量。这种甜味剂加进去,就对糖分没有影响,也没有糖精或甜菊素的后苦味和金属味,而且有柑橘的芳香味。
科技让农业增效
编辑 李严
我想主要在两个方面再进一步努力:首先,现在农产品中的果蔬产出来后,有接近30%是坏掉的,没有能够利用上,未来想研究在这方面能不能利用起来,减少农产品浪费。另外,我们要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尤其是为老百姓的大健康服务,真正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质量提升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2年8月9日《食安?十年》新京报食品安全特刊。
单杨:这项技术的研发需求来自十几年前一家企业的求助。2008年左右,湖南一家柑橘罐头加工企业的董事长找到我,说受柑橘供应的影响,工厂只能生产半年停半年,工人有半年的空闲,人不好招回来也不利于培养。另外,长时间不生产,机器保养等成本也攀升。
新京报:关于冷链运输,你通过团队研发的保鲜、速冻技术,解决了柑橘加工原料不能周年供应的瓶颈。这个技术的关键核心是什么?
新京报:科技在农产品加工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将研究果蔬高效利用实现资源节约
新京报:现阶段,应当从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哪些环节发力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
把脉中国柑橘加工产业发展
新京报:2010年你联合行业前10强企业以及20多家柑橘领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了“国家柑橘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个联盟主要目标是什么?
在流通环节,时间比较长,如果处于高温环境,没有冷链系统的话,农产品很快就坏掉。所以要加快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相关部门也已经有所布局,像补贴农业机械一样,对冷链进行补贴。现在来看,如果做到把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管理好,基本上可以保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西班牙是当时的世界“柑橘罐头王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前,出口是有限额的,加入了世贸以后,只要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对方就没办法拒绝,出口量增多,中国就把西班牙“柑橘罐头王国”的称号给接了过来,他们还开玩笑说“早知道不让你们来学习了”。
新京报: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水平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再比如我们最近一个项目,从柑橘的生理落果中提取类黄酮,出口到国外,一公斤可以卖到2000多元。其实像这种落果,平常就是废品,没有什么价值,但现在,农民每亩的落果可以多收入1000多元。 文章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网址: http://www.gznykxbjb.cn/zonghexinwen/2022/0810/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