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牛”!我国科学家坚持43年育成自主肉牛新(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 李俊雅推算,“华西牛”再经过5到10年选育提升,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和屠宰性能等主要肉用指标将媲美美国、澳洲等发达国家优秀肉用西门塔尔牛
? ? 李俊雅推算,“华西牛”再经过5到10年选育提升,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和屠宰性能等主要肉用指标将媲美美国、澳洲等发达国家优秀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华西牛”优秀个体冻精可以对外出口,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 ? 肉牛育种是一个极其漫长且艰苦的过程,仅在选育提高阶段“华西牛”就经历了4个世代的选择,而每个世代需要3-5年时间,在这一期间又要不断进行测定和选育,才将最优秀的生产性能固定下来。
?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许多科学家大都是用30年干好一件事。而为了选育“华西牛”,我国科学家则整整花费了43年,令人惊叹。
? ? 他同时提到,新品种的审定通过,仅仅是种源自立自强艰巨的任务的第一步。下一步,“华西牛”育种联合体将持续开展选育工作,对标世界主流品种,对“华西牛”进行持续选育提升,完善技术体系及相关标准;开展国际联合遗传评估;完善后续育种机制与市场对接;建设“华西牛”种公牛站和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肉牛育种技术平台。
? ?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肉牛生产水平低、肉牛良种覆盖面小、主导肉牛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这不仅仅影响了我们的小餐桌,更影响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李俊雅说,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存栏量大,但产肉性能偏低,远远未能发挥出我国肉牛的品种和数量优势。
? ? 从2003年起,团队与乌拉盖地区合作意愿强、群体稳定、育种基础好的15户养殖户建立了合作。2018年,他们又在乌拉盖管理区成立了有22户成员的博昊良种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负责“华西牛”基础母牛群和核心牛群的管理,到2022年,全国“华西牛”核心场户达41家,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形成了“华西牛”联合育种模式。
2004年,李俊雅团队开始在那里组建“华西牛”育种核心群,在群内选择公牛开展横交固定,采用核心群、育种群和扩繁群三级繁育体系,将常规育种和基因组选择技术相结合,利用开放式育种核心群模式开展选育。
? ? 李俊雅团队综合考虑到母牛存栏头数、改良记录情况及工作配合积极性等多方因素,最终确定内蒙古乌拉盖地区为“肉用西门塔尔牛”(2018年更名为“华西牛”)新品种培育基地。
? ? 在乌拉盖,李俊雅团队不仅培育出了优质的“华西牛”,更锻炼出了一支吃苦耐劳,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专门化育种人才队伍,他们秉承老一辈育种人攻坚克难、笃定不悔的科学精神,如今也依旧坚守在乌拉盖,依旧把“华西牛”培育工作作为毕生所向。
? ? 牛位于六畜之首,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农耕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耕牛已经退出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但牛的肉用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居民的牛肉消费量和肉牛业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把牛从过去的“役用”转变为“肉用”,推动我国养牛业由传统养殖向现代肉牛产业的跨越,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道世界级难题。
? ?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来向我们学的。”一位60多岁的老牧民一想起20年前研究团队初来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学怎么选牛,怎么养牛,后来,又教我们怎么选牛,怎么养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 随着育种工作的深入,育种群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湖北荆门、内蒙古通辽、内蒙古赤峰、河南郑州、云南昆明、吉林长春、新疆等地区、场站加入“华西牛”育种体系,实施统一登记制度,开展全国范围的联合育种。
? ? 刘现武说,近年来,我国肉牛生产总体保持增长态势,生产水平逐步提升。但也要看到,牛肉产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快速增长需要。原因主要是我国肉牛业起步晚,品种生产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养殖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等方面也有待提升。
? ? 乌拉盖地区的新品种培育基地,记录了他们在“华西牛”选育提高阶段工作的点点滴滴。
? ? ?他告诉记者,“华西牛”培育工作起始于1978年,其培育过程经历了杂交探索阶段(1978-1993年)、种质创新阶段(1994-2003年)和选育提高(2004年-至今)三个阶段。经过43年的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才最终形成了当前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突出、遗传性能稳定的专门化肉用牛新品种——“华西牛”。
文章来源:《贵州农业科学》 网址: http://www.gznykxbjb.cn/zonghexinwen/2022/0812/873.html